www.hbhunyin.com 2017-06-26 10:02:15 中新網 我要評論
展開世界地圖,西邊是“世界第三極”青藏高原,東邊是平均海拔幾百米的四川盆地,中間就是川藏鐵路要穿越的地方——一個在中國科學院院士、成都山地所副所長崔鵬眼中“活動斷裂”加上“陡峻地形”的“地形急變帶”。
52歲的游勇是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總工程師,形象地說他就像是給山地瞧病的“大夫”,其診斷對象是我國山區地質災害,專治山洪、滑坡、泥石流等“疑難雜癥”。如今,他迎來了從業以來最為棘手的一個“病例”:給川藏鐵路沿線的山地災害“把脈”。
川藏鐵路,是繼青藏鐵路之后我國又一條進藏“天路”,東起成都,西至拉薩,目前已納入國家“十三五”規劃并計劃全線開工建設。然而,因其面臨“顯著的地形高差”“強烈的板塊活動”“頻發的山地災害”和“敏感的生態環境”四大極具挑戰性的難題,被稱作“最難建的鐵路”“最難天路”。
這其中,“頻發的山地災害”又是決定川藏鐵路建設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。在接受中國青年報·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,成都山地所副所長、研究員陳曉清說,“山地災害”問題之于“川藏鐵路”,正如“凍土”問題之于“青藏鐵路”,甚至前者的嚴重性、預防治理難度比后者還要大。
這也是為何,整個川藏鐵路的“兩頭”,即成都至雅安段,拉薩至林芝段都已分別于2014年年底開工建設,而施工難度最大的雅安至林芝段,至今仍處在預可研階段、而尚未全面開工的一大原因。游勇及其團隊要做的就是試著破解這一路段的“山地災害”難題。
新聞熱搜詞
你可能還會喜歡以下內容
編輯推薦
熱點聚焦
熱點視頻
圖文欣賞